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安徽境内建立了淮北、淮南、皖江三块抗日根据地。特别是淮南抗日根据地,地跨苏皖两省,北抵淮河,南濒长江,纵横数百里,位于侵华日军总司令部驻地及汪伪政权首府南京的背后,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面对严峻的货币流通形势,新四军及华中局决定,在根据地内创建自己的银行,印制钞票,发行货币,以此来对抗日伪货币的侵害,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42年2月,淮南银行在盱眙县境内的葛家港(今属安徽省天长市)正式成立。
在“百年回望,激荡吾心——安徽红色金融文物特展”中,展出了一张珍贵的“淮南币”。这枚币值5元的淮南币,主画面是一幅版画农耕图,体现出淮南银行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彰显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这张票为何如此珍贵?还要归因它是一张未完成票。淮南银行于1942年2月成立后,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历史使命结束。如此推算,“淮南币”流通的时间只有三年多。鉴于流通地域所限,故而留存下来的未完成票更是少之又少。
克服困难印制“淮南币”
淮南银行成立后,首先就是要印制发行自己的货币!虽然在成立的同时,淮南银行就在驻地附近筹建了印制课(科),但因当时处在敌人大本营的眼皮底下,条件极其简陋,想要印制钞票谈何容易?
据首任行长龚意农回忆,为了解决印钞这一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他和一班人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没有印钞机,就通过上海地下党弄来一架圆盘机,还请来了几位印刷技工。没有印钞纸,就从大别山请来几位造纸的老师傅,用麻、破布、桑树皮作原料造土纸。好不容易把土纸造出来了,但纸面非常粗糙,印出来的钞票不清楚,无法使用。于是又从上海搞来道林纸,花了两个月时间,第一批钞票才得以问世。
史料记载,历经扩建,至1945年10月淮南印钞厂停止生产时,先后共印制发行“淮南币”六种面额、24种版别的纸币,总发行货币量为3882多万元。六种面额分别为1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纸币的式样一般是,正面上方刊写“淮南银行”四字,中间为主图案,图案的两侧和币面的四角均印有其币值,下方用“中华民国”纪年,左右分别为“总经理和副经理”的钤印各一方。纸币的背面用中、英文刊写行名、面值和印花饰。
此外,为防止日伪破坏根据地金融,伪造假币混入市场,“淮南币”还有自己的“防伪“标志:印刷中先印上精美的底纹,在背面图案的花纹中刻有“淮南银行”四个极小的字,散藏在图案之中;同时采取多种不同的颜色印刷,正反两套色和四套色。
要用钱使淮南票子
淮南银行发行的“淮南币”,主要流通于淮南抗日根据地一带,包括安徽的来安、天长、嘉山、盱眙、定远、和县、含山、合肥、巢县和江苏的江浦、六合、仪征、扬州、高邮等地。
除发行和兑换货币外,淮南银行还代理“淮南总金库”,负责统一经收行署范围内的各项公款,根据财经主管部门审核签发的现金支付令,拨付到领用单位。最重要的是,为了支持根据地农民生产、商贩经商,淮南银行还发放贷款,其中以农业生产性贷款的比例较大,如耕牛贷款、种子贷款、农具贷款等,同时还发放工商贷款,如小业主贷款、贫商贷款和小本贷款等。
作为淮南抗日根据地对敌斗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淮南银行的建立及“淮南币”的发行,对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保证新四军江北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为了从实质上让“淮南币”成为本位币,提高其信誉和地位,淮南银行采取“以伪制伪”的对策,使伪币信用日益降低,并很快在根据地境内绝迹。最终,“淮南币”不仅成为根据地内的本位货币,还得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可。当时民间就流传 这样的顺口溜:“要吃饭拉稻米糙子,要用钱使淮南票子。”
因抗战形势的变化,1945年8月,随着华中银行的成立,淮南银行转为了华中银行三分行,其历史使命正式完成,“淮南币”也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
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全省首个金融文化主题展现已全面开放,并上线了预约参观的小程序。即日起通过线上小程序 ,市民们不仅可在线浏览“云展厅”,还能通过“预约通道”填写相关资料后(含防疫信息),申请现场参观。(咨询电话:0551-6436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