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百年建党,传承红色基因。展现金融文物,讲述背后故事。恰逢“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此次“百年回望,激荡吾心——安徽红色金融文物特展”中,展出的07号就是今天要隆重介绍的特别藏品——人民出版社1955年8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书。
历经66年风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迄今保存尚好。轻轻翻开,能感受到此本书透着沉甸甸的厚重感,书中记载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多方面内容。
边制定边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细心之人不难发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间是1953年,那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为啥到1955年才出版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举。要实现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社会主义政治的重大目标,就需要落实“加快工业化进程、建立工业化体系”这一前提,“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应运而生”。1951年2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思想。中央财经委员会根据这个思想,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第一稿。
1952年7月形成的第二稿成为向苏联提出援助要求的基本依据。1953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对五年计划进行了第三次编制。同年6月,改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进行第四次编制。1954年2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以陈云为主持人的八人工作小组,对“一五”计划纲要草案进行第五次编制。1955年3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原则通过了五年计划草案。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因此,“一五”计划就是这样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订、调整、补充,经过了五次编制,历时四年时间才完成的。
以重工业为主的“一五”计划
作为这本书的“重头戏”,当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了。书中通过十一个章节对此进行了叙述,分别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分配和生产指标;工业;农业;运输和邮电;商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计划指标;培养建设干部,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地方计划问题;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而通过这些内容,人们会发现“一五”计划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回眸历史,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独立自主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对重工业具有优先需求,中共中央于是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
建设重工业不仅需要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我国人民充分发扬了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然,“一五”时期苏联的援助对我国工业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一五”时期苏联援建了我国156项重点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构成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
至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形成中国近代以来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业化浪潮。重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轻工业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总之,“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加速作用。
安徽“一五”计划实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又是如何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呢?其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中的“地方计划问题”章节,对地方的“一五”计划制定也做了要求,“各地方在编制和执行地方计划的时候,必须服从国家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主要任务,根据统一的国家计划,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观点出发,使地方的利益同国家的利益互相结合起来。”“地方计划必须在全国平衡的基础上照顾地方平衡,力求避免发生比例失调的现象。”
正是在这些要求下,1954年,安徽省编制了“一五”计划草案,1955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徽省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修订草案(1953-1957年)》。
和全国类似,“一五”期间安徽工业有了质的发展,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到1957年时,电力产量19667.2万度,是1952年的391.91%;原煤产量493.8万吨,是1952年的195.5%;棉布产量4530万公尺,是1952年的189.58%;面粉产量15.98万吨,是1952年的226.61%。而最特别的是粗铜和生铁,1952年都还没有生产,到1957年时已分别达到1万吨和20.9万吨。
数据还表明,到1957年时安徽全省社会总产值达到61.30亿元,1952~1957年年均增加7.5%。在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35.20亿元,工业总产值15.40亿元。全省地方工业总产值4.8亿元,比1952年增长1.58倍,平均每年递增20.9%,完成计划的108.7%。
如今摩挲着这本泛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脑海中仿佛看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使全国及全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徜徉在“安徽红色金融特展”的展厅内,从“一五”到“十四五”,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如此生动地摊开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
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全省首个金融文化主题展现已全面开放,并上线了预约参观的小程序。即日起通过线上小程序,市民们不仅可在线浏览“云展厅”,还能通过“预约通道”填写相关资料后(含防疫信息),申请现场参观。(咨询电话:0551-6436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