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 新闻中心
  • 国际社区
  • 产服体系
  • 产研中心
  • 党建FM
  • 加入我们
  • 云端小镇

/uploads/20210629/958be682738f8b6747c37fd98bf005f0.jpg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 领导关怀    >
  • 小镇新闻    >
  • 媒体报道    >
  • 通知公告
  • 领导关怀
  • 小镇新闻
  • 媒体报道

安徽钱庄的辉煌与陨落:从富可敌国到诱发中国历史上首次金融危机

6630 阅读 2023-02-13 16:04:03

第三期

ANHUI

Financial culture

“漫”说安徽金融史

安徽钱庄的辉煌与陨落:

从富可敌国到诱发中国历史上

首次金融危机



相比当铺,钱庄起源较晚。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代由通晓经济的重臣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被史学界认定为钱庄法定之始。


安徽的钱庄业大致出现于明末清初。著名明清社会经济史专家傅衣凌先生曾撰文指出:“据我所接触的资料中,曾见到徽商多附带的经营金融业务,接受外界存款”。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合肥李鸿章家族开设的义善源钱庄,均堪称屈指可数的金融支柱;资产“富可敌国”,业务通贯全国各埠,经营失败后更是接连诱发全国性存款挤兑和金融危机。


据考,安徽首家钱庄是开设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望江陈德兴钱庄,至光绪年间,钱庄已遍及各府、州、县。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钱庄停歇,社会秩序稍事平定又陆续复业。1919年,据《安徽六十县经济调查》对怀宁、休宁、芜湖、寿县、阜阳、太和等20个县的钱庄登记,共有92家。



“红极一时”的徽商钱庄


胡雪岩这位“红顶徽商”的一生与钱庄经营密不可分。


13岁时,胡雪岩从绩溪出发,前往杭州打杂,先后进入“信和钱庄”“阜康钱庄”为学徒。后因阜康钱庄于掌柜没有后代,便在弥留之际将钱庄悉数托付给视为亲生子的胡雪岩。


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王有龄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开始代理湖州公库,在湖州办丝行,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再就地收购湖丝运往杭州、上海,脱手变现,再解交浙江省“藩库”,从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




胡雪岩开设的钱庄业务通贯全国各埠,有上海阜康钱庄、阜康雪记银号、杭州阜康银号、泰来钱庄、宁波通裕银号、通泉钱庄、福州裕成银号、汉口乾裕银号、北京阜康福记银号……


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李鸿章则在此时通过盛宣怀放出了“胡雪岩资金链崩溃”的消息,诱发全国性居民存款挤兑,加速了胡雪岩在内忧外困中破产。


光绪九年(1883年)11月2日上海阜康钱庄宣告倒闭,其在京城、镇江、宁波、杭州、福州、湖南、湖北等地开的阜康各字号同时全行闭歇。

或许命运与命运的重叠,是轮回的投影。


仅仅28年后,李鸿章家族所创设的义善源钱庄也没有逃过经营失败的“宿命”。只不过这一次的导火索,由生丝变为了橡胶。

1940年兰格志拓植公司的股票


1910年,由于价格被炒作得太高,美国开始限制使用橡胶。随后,伦敦市场的橡胶价格应声下跌,上海市场也跟着遭受重创。橡胶股票迅速形同废纸,股灾一触即发。


“橡胶神话”吸引了江浙沪钱庄的参与,大批钱庄向投机者提供信用、抵押贷款,当钱庄的资金不够时,又向外资银行大搞同业拆借。


股灾发生后,清政府组织三次救市均告失败。1911年3月,义善源钱庄负债1400万两,宣布倒闭,上海金融业陷入崩溃。随着源丰润和义善源上海金融界两大支柱的倒台,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1883年,因生丝价格暴跌,胡雪岩所设阜康钱庄倒闭,诱发全国性存款挤兑,并爆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


——1911年,因橡胶股灾,李鸿章家族经营的义善源钱庄倒闭,上海金融业崩溃,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引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股灾;


——1937年,欧洲荷兰因郁金香价格暴跌,从最高1668盾跌破0.15盾,出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经济。

芜湖!

国家米市+皖省金融中心


近代芜湖不仅是中国著名米市,更作为皖省金融中心,与上海、汉口、镇江、南京分别建立直接的汇兑市场。芜湖与上海埠际间资金融通构成芜湖钱庄的主体业务,两埠之间现洋进出异常频繁。


在银根紧缩的季节,洋厘、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也被广泛运用,在埠际间调拨资金来进行调整。依据方前移的研究,每年9月至次年1月,芜湖同业拆借利息居高不下,汇率降低,以便吸纳外埠资本输入芜埠,供应米市、购入洋货和年关百业结账对资金的需求。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自清末芜湖钱业与上海、镇江联动足可窥见一斑。


据方前移考证:芜湖金融行情,涨落松紧,因循米市,依视上海。金融市场的兴衰与商品贸易休戚相关。在“废两改元”前,芜湖金融市场以钱业为首。钱业公会既是金融管理机构,也是资金交易场所。每日上午入会的大同行钱庄聚集于公会场所,依据沪市金融信息,讨论制定利息、汇率、洋厘、铜厘的比率。同时芜湖各业进货以上海为多,纱市、布市等行市每日围绕上海行情定价。每年米市登场,芜湖需要巨额营运资金挹注,亦依赖从镇江、汉口调拨现洋来调剂资金不足。商品贸易的运营,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配合服务。光绪初年(1875年),芜湖有钱庄7家,营业限于银两、银元、铜币的兑换业务。随着米市兴旺,业务不断发展,光绪二十年(1894年),钱庄发展到 23 家,除货币兑换外,埠际汇兑成为主体业务,每年进出汇划可达1300余万元,以米业货款进出为大宗。民国初年以后,战事迭起,钱业衰落,仅有1、2家继续营业。


1931年长江大水灾,匪患不绝。芜湖长江对岸的壅家镇、裕溪口则是江北各县来芜商旅水运必经要道。在年关结账时期,为保障金融畅通,各商号纷纷向县商会请领护照,以便派人分往江北各县收取账款,以便沿途获得军警保护。



北油坊巷与合肥首家钱庄


合肥钱庄兴盛于何时?第一家钱庄又坐落在哪里呢?


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合肥第一家钱庄德和庆号开业。当时的德和庆钱庄就位于今天的淮河路附近北油坊巷边上。百年前,北油坊巷是庐州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这条街巷内,不仅大户辈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也曾在北油坊巷西段居住过一段时间。




德和庆钱庄的创始人叫曹浩云,也是合肥李府的主要管事之一。1901年李鸿章病逝后,李氏家族内部纷争迭起。曹浩云通过多年积蓄薄有资财,而经营李府商业也累积了广泛的人脉关系。于是曹浩云决定在合肥创办钱庄。



据曹浩云的后人撰文说,德和庆钱庄开业是当时庐州城一件大事,城里的世家大户、淮军耆宿、名流、商家齐来祝贺,门前鞭炮屑都积了三寸厚。 


德和庆钱庄业务中,存款主要来源于合肥政府厘金税收,圩户、地主、达官贵人家族的大额存款,还有就是百姓的个人存款。据记载,德和庆给出的利息还是比较高的,有人曾经在德和庆钱庄存了80块大洋,一年后他去取钱时换来了84块大洋,相当于5%的年化收益率。


钱庄的“微笑服务”也推行得深入人心。据曹浩云的后人撰文说,德和庆钱庄营业大厅的窗口——格子雕花玻璃门一般全都打开,为客户服务;在大厅两边各摆四套硬木太师椅和茶几,以供客户饮茶吸烟;在大厅的一侧还有“包厢”——耳房,备有茶点、烟酒、烟具,专为VIP大客户服务。

随着德和庆的开设,合肥的钱庄业慢慢地发展起来,利顺公、春生、同泰……到清末已有三四十家钱庄。一直到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合肥的钱庄才逐渐衰落。


1927年,津浦铁路货运停滞。合肥作为江淮地区的商品集散地而商旅云集,钱庄也随之兴旺了一段时间。但到了1931年长江流域水灾,加上日货倾销,民族工商业深受摧残,合肥市面萧条,钱庄也纷纷宣告停业清理,当时合肥较大的钱庄——“同康”“益鑫隆”先后倒闭,“慎孚”改为上海太平银行合肥办事处。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合肥的钱庄全部停歇。


退出历史舞台“前夜”的

安徽钱庄


在众多的钱庄经营者中也有不重私利者。据史料记载,望江县诞生了安徽首家钱庄——陈德兴钱庄。其经营者陈尚康因其善经营、会管理,钱庄业务兴隆,利润颇丰。但陈尚康经营钱业常方便乡邻,不谋高利,多次出资举办公益事业,颇受乡人爱戴。1932年春,陈尚康病逝,吊唁者达数万人,全县乡民合送“仁者并寿”匾额一方。

说钱庄是银行的“雏形”,究其原因在于钱庄的组织形式与银行颇为类似,钱庄多数也按股份有限公司登记注册。管理机构为董事会制,设经理总揽全部事务,对董事会负责;副理、襄理协助经理工作;襄理以下按业务进行分工,各庄号依其规模大小分设若干部门或专业人员。




据《安徽金融地方志》记载,安徽省内钱庄的营业对象主要是中小商业,经营方式比典当业进步。在清末民初,安徽境内钱庄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业务制度。1932年前后,安徽省内各主要城市普遍成立银钱业同业公会,各钱庄都要遵守公会订立的章程和营业规则。营业范围有:存款、放款、汇款、兑换,有些还兼营工商贸易。经营方式不仅与商业往来,同业间也有往来;不仅本埠同业往来,而且有埠际往来;较大的钱庄,都与外埠同业有通汇关系。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货币政策给钱业带来了制度性的约束,要求各地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各地货币兑换业务被迫取消,钱业逐渐衰败。在资金信贷上,钱业的地位也逐渐被银行业取代。如:1934年,中央、中国、交通、实业、上海5家银行芜湖分支行存款总额计约 650 万元;芜湖钱庄存款总额计约130~140 万元。银行放款670~680 万元,钱庄放款 220~230 万元。“芜埠自二十年江水为灾,……各项商业,日渐凋敝,尤以钱业为最,……所有各项商业大宗汇兑存款放款等,遂完全归银行承做。”


抗日战争期间,省内钱庄再次大部停歇,只有沦陷区的芜湖、蚌埠两地畸形发展,复业连同新设的钱庄,反比战前增多。战后,国民政府对银钱业实行限制政策,沦陷期间开设的钱庄一概不许登记开业;战前原有钱庄,申请复业又受诸多限制,领照营业者为数不多。但众多的无照钱庄,通过种种渠道获得当地政府默许,照样营业。短暂的繁荣,很快被通货膨胀所扼杀。钱庄竞争不过银行,吸收不到存款,也不敢放款,纷纷关门歇业;少数维持到解放前夕,也不是经营正常业务,而是靠囤积货物、投机生意延续,至1951年,安徽省内所有钱庄全部先后停歇……





第

3

期


“漫”说安徽金融史

学术指导:蔡咏

作者:徐颖奇 程堂义
插画:榆木先生




参考文献:
[1]蔡小军.安徽钱庄业及其票券琐谈[J].钱币文论特辑,2006(02):189-194.
[2]方前移.浅析钱业与商品贸易互动关系——以芜湖中转市场为例[J].中国农史,2012,31(03):45-53.
[3]安徽金融志——典当钱庄[OL].安徽党史方志网:http://117.68.7.13:8083/dfz//static/plugin/pdf/web/hehe.html?bookId=b05b1dc356cd4367969df2a0ddee6937&file=http://117.68.7.13:8083/dfz/book/b05b1dc356cd4367969df2a0ddee6937/0.html&bookName=金融志,最后浏览时间:2023年2月12日.

校对:钟翘而

微信扫一扫:分享

版权所有 @2021合肥滨湖金融小镇管理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皖ICP备18005319号-6

  • 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建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政府